特别专题

专题报道

站内搜索

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 » 特别专题 » 中印缅孟合作 » 中印缅孟:建构南亚合作机制

中印缅孟:建构南亚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2006-05-22,查看次数:1504

中印缅孟:建构南亚合作机制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中评社讯╱题:“中印缅孟:建构南亚合作机制”,作者:乐后圣(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印缅孟四国合作的基础是甚么?
  ‧为何说四国合作有较大的互补性及明显的趋同性?
  ‧目前四国合作当务之急为何?
  ‧昆明国际合作组织应如何构建?

  中印缅孟区位优势
  
  随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和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印缅孟地区的合作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从而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中印缅孟区位优势突出:印度西濒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国湾,南临印度洋,扼亚、欧、非、大洋洲海上交通要冲;西孟加拉国邦首府加尔各答,濒临孟加拉国湾,是印度东海岸最大的海港,同时是亚非和中东地区的空中枢纽之一,也是通往印度各地的水路、陆路和航空中心之一。印度东北部历史上是中印之间的古老通道,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尼鲁赫就曾说过「阿萨姆储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我毫不怀疑它的公路、航空和铁路通道将把中国和印度连在一起,并最终把东亚和欧洲连在一起;到那时,阿萨姆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边远省,而是一个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桥梁。」缅甸天然就有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纽带。孟加拉国国介于印度和缅甸之间,与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南紧紧相连,使印度东北部与孟加拉国国的地理联系甚至近于印度内地。云南省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就在于它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结合部和交汇区,是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陆地桥梁,是孟加拉国湾国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通道。早在十七世纪,西方列强就已发现云南省的这一区位优势,把从四川省经过云南省进入缅甸和印度的这条「丝绸之路」看作是进入中国腹地的后门。英印殖民者为了打通从缅甸进入中国大西南的内陆通道进行了长期努力,一九一一年英国人H.R戴维斯出版了《云南: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一书。一个世纪以来,中印的陆上通道还是一个未实现的梦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这一地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加强,中印缅孟四国的合作将使这一梦想变成现实。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加速,与中印缅孟四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扩大、改革深化的形势下,加强中印缅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印缅孟合作应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从经济上看,这一地区的合作趋势在加强,大区域、小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十分活跃,而这些区域合作组织具有跨地区、跨洋合作的特点:大的区域合作有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它不仅包括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还包括了东南亚的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五国;它不仅包括亚洲地区的合作,还包括了非洲国家的合作。按环印度洋三十多个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看,它将成为继欧盟、北美和亚太经合组织之后世界第四大经贸集团。此外这一地区小区域的合作组织有一九九七年六月由印度、孟加拉国国、斯里兰卡和泰国成立的孟加拉国湾国家经济合作组织。一九九七年印孟两国发起成立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北部的次区域合作组织。因此,无论在政治、经济、打击边境地区犯罪和叛乱问题等方面,这一地区的合作趋势都在加强,宏观上为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印缅孟地区交往不断加深,并已从中相互受益。四国中交往最频繁的是云南省和缅甸,这使双方都受益很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缅甸市场主要是泰国货和印度货;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商品以较快的速度进入缅甸市场,在城乡各地中国商品一度成为不可缺少的好东西。对缅甸来说,边境贸易是缅甸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国家外贸的百分之七十;从贸易市场看,云南省与缅甸边贸在缅甸居第二位,主要集中在上缅甸,与中国的边境贸易弥补了缅由于西方制裁造成的损失和困难。到目前为止,缅甸已在边界沿线开设了十二个边贸口岸,其中缅中边界六个,缅印口岸将增加为三个,缅孟边贸口岸一个。据缅官方发表的统计数字,一九九六、一九九七财政年度,缅中双边贸易额为三点三一亿美元,缅印双边贸易额为二点三六亿美元,缅孟双边贸易额为八百万美元。

  从云南省来说,缅甸已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伙伴国,边境贸易已形成对缅甸边贸为主的格局。在云南省的边贸中,对缅边贸一直占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比重。自一九八九年以来,双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已突破一百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一九九二年以来缅甸在云南省的投资企业有近八十家,云南省在缅甸的投资企业也有七十多个。云南省与缅甸贸易在中缅贸易中也占有突出位置。

  印缅、孟缅的边境口岸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恢复,印缅签署接壤的口岸曾长期实行完全开放的政策。印度官员每半年在口岸本地举行一次会晤,商谈与贸易有关的问题,对边民往来采取不登记、不交费,一般情况下不检查证件的做法,方便了贸易往来。印度国民利用这些便利深入到内地,有的还将足迹带到中缅边界,将中国商品贩运到印度。

  云南省与印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交往日益增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云南企业就开始涉足印度,并在印度开办过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一九九七年后,云南省与印度的互访频繁,并开始了高层接触。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印度驻华大使、著名大学教授、政府智囊人物先后访问云南省,与云南省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一九九七年、一九九八年云南省社科院、云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学者曾赴印访问。一九九九年,云南省友好代表团首次赴印,与印度政府高层机构进行了会谈。印度驻华大使、印度工商组织驻华机构总代表也于同年访问云南省。在双方的多次来访和相互交流中,对云南省与印度开展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达成共识,可以说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已经从零开始起步。一九九七年云南省与印度进出口贸易总值为二千二百零九万美元,进口商品是铁矿砂、氧化铝等,出口商品主要是黄磷、锌、香料油等。二○○二年云南与印度的贸易已突破五千万美元。
  
  中印缅孟地区既存在较大的互补性
  也有着明显的趋同性
  
  中印缅孟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但由于中印缅孟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突出的同构性。互补性能促进各方面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合作、共谋发展,同构性又会带来各方面的竞争性、排他性,制约着各方的合作;特别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还可能会使各方的经济利益受到伤害。尽管我们说竞争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合作,但从各方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来看,决非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因此,还需探索中印缅孟地区整体关系中的实质内涵,从中寻求相互补充与相互竞争彼此间转化的动态效应。

  一、由要素结构决定的贸易结构比较相似。中印缅孟地区从总体上说还处于农业社会或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自然经济还占有较大的比重,商品经济不发达,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并不多。其要素结构表现为资源丰富、劳动力多、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在国际分工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垂直分工为主,即由发达国家生产和提供重要的生产设备和高档消费品。而从中印缅孟地区的市场和产业结构来看,总体上处于水平分工的状态,仅有一些资源优势产业和一些特有的高技术构成的产业处于垂直分工状态。中印缅孟之间的贸易内容,也明显地是基于资源互补的商品交换为主。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是珠宝饰物、矿产品、农副产品,纺织及药品、麻制品、茶叶、服装、皮草等;缅甸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木材、珠宝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和矿产品;云南省出口的主要产品也是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因此,从总体上看各方的贸易层次十分接近,价值低。

  二、产品结构的趋同性加剧了各方的竞争性。互补性带来互利性,而同构性往往带来排他性。中印缅孟地区的工业基础都较差,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工业化水平略高一点,但大都是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各国的优势还有相似之处。例如,云南省是中国的烟、糖、茶、胶大省,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市场;同时这些也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迫切需要在省外寻找市场。而印度是世界的烟、糖、茶、胶大国,这些产品都是主要的出口大户,并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又如,印度与缅甸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珠宝玉石产地,是珠宝玉石的主要输出国。这些同构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制约着各地优势在中印缅孟地区的发挥。各方之间的贸易都很可能不是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而仅仅是自己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互补性强的产品。当然,在同构性领域还可以进行科技合作,可以共同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共同进入国际市场;但从近期来看,排他性大于合作性。

  我们在看到中印缅孟地区经济中的竞争性的同时,要看到主流是互补性,而且互补与竞争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要表现为:(一)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目前反映出的主导关系为互补,而由趋同性产生的竞争性还仅是处于次要地位;(二)没有竞争就没有互补,竞争扩大了互补的内涵,互补关系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竞争的层次和范围,进而形成一个竞争与互补关系相转化的「互促互容」的动态发展局面;(三)互补与竞争关系的互相转化,为地区经济合作的整体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四)互补性竞争推动和加速了区域集团与多边体制的「最终汇合」,因而使得地区经济合作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实现。如果各国能进行更强有力的管理,使更多人能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有创纪录的贸易额和不断改善的运输手段,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将会由基于资源互补的商品交换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源互补和产业结构互补为基础的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商品交换三位一体的新形态。
  
  交通、通信等基本通道设施
  建设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基础
  
  中印缅孟毗邻的边境地区目前的交通、通信等基本通道建设条件尚不足以支撑相互间较大规模、较远距离的贸易和旅游合作,更难以适应其它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从通道建设起步,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应优先改善交通、通信条件,这对于地区经济合作的全面开展,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尽快沟通相互之间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联系,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迅速发展和扩大相互产业的合作领域与规模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适应中印缅孟四国间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需要,信道建设的目标模式就应当是包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内河航运及现代通讯设施在内的一个连接区域内各站点的复合网络结构。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既需要有关国家通力合作,也需要各国在自己领土范围的努力。

  在一九九九年八月召开第一届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之后,云南省把建设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自己的重大发展战略,并把其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行动计划之中。大保高速公路已具雏形,不久后由昆明到瑞丽的公路将全面实现高速化和高等级化;由保山到腾冲的三级公路和由腾冲到中缅边境黑泥塘和四级石路面公路均已建成通车。这样,在云南省边境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通过缅甸与印度和孟加拉国湾国陆上通道相连的重要接口。此外,昆曼公路在线由玉溪到元江两百公里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祇要打通老挝境内两百公里左右的路段,即可和泰国的交通网相连。它是目前云南省与南亚国家之间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但仍需要绕道马六甲海峡。

  因此,在运输通道建设上,当务之急是尽快打通云南省和印、孟两国之间更便捷的陆海联运体系。具体来说,其一是以瑞丽和腾冲的黑泥塘为接口,通过缅甸与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国的公路相连;其二是由瑞丽到八莫,再经水路到仰光,通过中缅陆水联运通道把中国和南亚国家联系起来。

  在信息通道建设上,有必要在相互开放电信市场的基础上,合作进行区域内现代通信网络的建设。鉴于该区域内经济发展仍相当落后,人民收入水平很低,支付能力有限,可考虑由四国合作,共同建设一个特殊的地区性国际通信网络,对区域内四国间相互的电信往来实行低收费政策,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立昆明国际合作组织是当务之急
  
  廿一世纪中国对外开放、开发和合作的重点,是推出中国的西部沿边地区,中国应该将国内的西部大开发与中亚、南亚的合作结合起来。现在,西北地区的开发及其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已有一个「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西南地区与南亚各国的合作也应建成一个与「上海合作组织」类似的「昆明合作组织」,它是一个中国与南亚及东南亚外围国家相联系并以昆明为中心的,按APEC框架运作的、开放式的、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国际合作组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在云南省的发起和倡导下,在中印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地区已开始形成了一个「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机制。至此,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研讨会已分别在昆明、新德里、达卡和仰光召开了四届。通过各方努力,这个会议已经形成机制,四方已在贸易、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方面进行了多轮讨论,并在第三次会议确定在推进实质性的合作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因而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和认可。目前的中印缅孟可以作为「昆明合作组织」第一阶段的核心成员。自第四次会议以后,可以增加泰国而成为中印缅孟泰的五国合作;然后在时机成熟时进一步扩大为与东南亚、南亚其它国家的合作机制。在这一合作模式下,三角结构即可形成,一个新的世界最大的经济贸易区即可运转。

  「昆明合作组织」的运作机制拟采取一轨和二轨并行运行的方法,以论坛为基本组织形式。一轨为政府性质的对话机制,二轨为学术界和民间性质的对话机制。

  首先,在中印缅孟会议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学术论坛、企业论坛,这两个论坛属于第二轨道的对话机制。学术论坛的职责是讨论有关这一地区合作的构想、方案、制度等具体问题,并提交各国政府。建立各国国情信息交流渠道,保持对话和联系畅通。企业论坛的作用是联系各国企业、商会等组织,进行商务沟通、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洽谈活动。

  在学术论坛和企业论坛运作成熟的基础上,即可促成第一轨道对话机制的形成,推动各国政府建立高层部长级论坛,最终形成首脑对话机制。该论坛由相关各国外经贸部、外交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部长级会议构成,分别每年或每两年一次轮流在一个国家的首都或主要城市召开。部长级论坛主要协调四国合作的有关政策、法律等问题,签署有关的合作协议和宣言等,把学术论坛上提出的合作构想变成现实。除此之外,部长级论坛还讨论各国政府关心的一些非经济合作问题。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对话讨论的问题包括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环保、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同时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例如边境地区安全、毒品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也可纳入学术论坛和部长级论坛。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5月号,总第101期)

Copyright © 2004-2015 gmslogistics.org,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GMS.LRC 滇ICP备13000038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给我们发邮件 gmslr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