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题报道
站内搜索
中国-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论坛
中国-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论坛
在苏州举办
2012年11月11日,中国-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合作发展论坛在苏州会议举行。论坛由中国物流学会主办,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与昆明泛亚交通物流研究院联合承办。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贺登才出席会议并致辞,泰国前副总理、泰国国际物流发展学院院长沙哈迪坤博士SAHAS BUNDITKUL做了题为《印度洋地区应对自然灾害的国际物流合作》演讲、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秘书长、昆明泛亚交通物流研究院院长刘金鑫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连接印度洋地区陆路通道》的演讲、西安欧亚学院国际陆港研究所所长席平做了题为《面向印度洋地区的国际浮动港建设》的演讲。来自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和科研院校的企业领导人、专家学者代表以及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秘书处、南亚地区联盟秘书处的代表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贺登才在致辞中说,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经贸往来历史悠久,2010年印度洋地区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4%;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贸易物流需求日益扩大,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加强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区域的经贸发展是符合各方利益诉求的。
沙哈迪坤博士在演讲中说,当今人们更多关注物流在经贸领域的问题,很少关注在自然灾害中的问题,这样的话题在每个国家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发生在印度洋地区的自然灾害事件作为案例来说明,国际物流合作的重要性。这三个案例分别是2011年发生在泰国的水灾、2008年发生在缅甸的风灾、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中国是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的对话伙伴国,印度洋地区对于中国而言是具有极其相关利益者;中国是距离印度洋地区最近的国家,当发生灾害的时候,中国可以最迅速最有效的采取措施展开国际物流合作。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关键性问题包括建立独立的指挥中心、对信息分享和管理、受灾国法律政策相关制度、尊重国家主权、对于物资的规划管理调度、事前演练、应急预案、国际标准、国际物流、灾害知识和应对学习培训等。确保国际物流合作成功在于事前准备、相互合作、有效沟通、志愿精神。
刘金鑫研究员在演讲中说,中国与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同属一个国际地缘区域,环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战略利益相关方,研究和参与中国-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国际物流合作,搭建沟通对话平台,建立中国-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合作联盟组织对于各方都是一个多赢的效果。
建设以铁路为核心的中国-印度洋地区陆路国际大通道,是中国向西开放、沿边开放、内陆开放的重要组成内容,完善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以昆明为起始点的中国连接印度洋地区陆路国际大通道,由昆明-仰光(皎漂)经济走廊、昆明-曼谷(沙敦)经济走廊、昆明-卡拉奇(瓜达尔)经济走廊等三条经济走廊和六条物流通道组成。六条物流通道是①昆明-瑞丽-曼德勒-仰光-皎漂物流通道;②昆明-腾冲-密支那-雷多-古瓦哈蒂-达卡-吉大港物流通道;③昆明-磨憨-清莱-曼谷-沙敦物流通道;④昆明-磨憨-万象-曼谷-土瓦物流通道;⑤昆明-拉萨-日喀则-加德满都-加尔各答物流通道;⑥昆明-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喀什-红其拉浦-卡拉奇-瓜达尔物流通道。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发展目标: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圈连接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三大市场互补性区域贸易整合的通道。
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战略利益相关区,构建中国-印度洋地区陆路国际大通道,建设中国-环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体系,对沿线重点城市发展、经济产业带形成、国际贸易格局改变,并对国际地缘经济格局变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席平研究员在演讲中阐述在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建设国际浮动港的理念。国际浮动港是将国际贸易港口、自由贸易区、海上信息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镇化生产与生活服务体系和远洋安全防卫六大功能集合的浮在海面上平战结合的自由贸易港。国际浮动港建设选址在印度洋上的交通战略要道和国际航线补给点。国际浮动是结合中国建设经济开发区经验和建设百万吨级大型船坞能力,探索中国建设海洋大国模式的一种创新思想。